➥ 隱私 2.0:Web 3.0 一直在等待的基礎設施 加密貨幣承諾了隱私,但卻帶來了曝光。每個錢包、交易和行動都保持公開。 隱私 2.0 通過加密計算來解決這個問題,讓用戶控制哪些內容保持可見。 這裡是你需要知道的 Web3 隱私的所有信息,30 秒內了解 🧵 — — — ► 為什麼隱私現在很重要 從 2015 年到 2022 年,全球數據洩露事件增加了一倍多,暴露了超過 100 億條記錄。人們意識到他們的數據是多麼容易被追蹤和變現。 在 Web3 中,每個錢包、交易和交易都是公開的。透明度建立了信任,但消除了隱私。 以隱私為首的應用程序已經快速增長。Telegram 和 Signal 在 2019 年至 2021 年之間獲得了數百萬用戶。Brave 在 2023 年達到了 6600 萬月活躍用戶,證明用戶想要控制權。 這種需求同樣正在轉向加密貨幣。開發者正在創建私密的 DeFi、AI 和遊戲協議。用戶想要數據所有權。這一轉變定義了隱私 2.0——隱私內建於 Web3 的基礎層。 — ► Web3 隱私的問題 ➤ 區塊鏈默認是透明的。超過 40% 的鏈上活動可以通過分析工具追蹤。 ➤ 這種開放性建立了信任,但消除了保密性。交易者和機構無法在不暴露策略的情況下安全運作。 ➤ 開發者無法在每筆交易都是公開的情況下構建私密的原語,如暗訂單簿或保護貸款。 ➤ 約 60% 的機構因合規風險和數據可見性而避免鏈上活動。 ➤ 沒有隱私基礎設施,Web3 的採用仍然有限。沒有保護的透明度不是信任——而是曝光。 — ► 隱私 2.0 加密貨幣實現了透明度,但沒有保密性。隱私 2.0 引入了加密計算,保持數據私密,同時結果仍然可驗證。 ➤ 階段 1.0 專注於交易匿名性。 項目:@monero、@Zcash 使用環簽名和 zk-SNARKs 隱藏發送者、接收者和金額。 ➤ 階段 1.5 將隱私擴展到智能合約,但限制了可組合性。 項目:@SecretNetwork、@OasisProtocol 使用 TEE 進行安全執行;@RAILGUN_Project 應用 zk-SNARKs 進行私密 DeFi。 ➤ 階段 2.0 被稱為去中心化保密計算(DeCC)。允許共享私密狀態,多個用戶和 dApps 在加密數據上計算而不揭示輸入。 項目:@ArciumHQ、@UmbraPrivacy、@nillionnetwork、Fhenix 使用 MPC 和 FHE 來推動私密 DeFi、AI 和遊戲。 — ► 五大核心隱私技術 隱私 2.0 基於五個主要的加密系統,實現加密計算和可驗證結果。 ❶ 零知識證明(ZK) 在不暴露數據的情況下證明有效性。 項目:@AleoHQ、@MinaProtocol、@RAILGUN_Project、@Zcash、@Aleph__Zero 使用 ZK 進行私密交易和計算證明。 ❷ 多方計算(MPC) 將加密工作負載分配到節點,這些節點共同計算而不共享輸入。 項目:@ArciumHQ、@nillionnetwork(使用多種隱私技術)、@partisiampc 應用 MPC 進行加密 DeFi、AI 和跨鏈邏輯。 ❸ 受信執行環境(TEE) 安全硬體區域,隔離和處理加密數據。 項目:@SecretNetwork、@OasisProtocol、@PhalaNetwork、@tenprotocol、@MarlinProtocol 和 @iEx_ec 使用 TEE 進行保密智能合約。 ❹ 完全同態加密(FHE) 允許直接在加密輸入上進行計算。 項目:@FhenixIO、@zama_fhe、@inconetwork 使用 FHE 進行私密交易、貸款和分析。 ❺ 混淆電路(GC) 加密計算邏輯而不是原始數據,讓多方可以共同計算而不暴露輸入。 項目:@COTInetwork、@FairGateLabs 和其他研究團隊使用 GC 進行可擴展、低延遲的加密支付和計算協議。 — ► 用例 隱私 2.0 為開發者開啟了一個新的設計空間,結合了保密性和可驗證性。 ➤ 私密 DeFi 暗訂單簿、私密交換和保護貸款,適用於交易者和機構。 ➤ AI 和數據分析 AI 模型可以在加密數據上進行訓練,使用保護隱私的計算。 ➤ 遊戲 隱藏狀態機制,如鏈上撲克或迷霧戰爭,保持公平和可驗證。 ➤ 醫療保健和身份 敏感數據可以在不曝光的情況下進行分析,提高合規性和安全性。 — ► 總結 區塊鏈三難問題解決了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,但忽略了隱私。每筆交易都是公開的,暴露了用戶和機構。 沒有隱私,透明度就變成了風險。Web3 不能安全,直到用戶控制他們的數據。 隱私 2.0 用加密計算完成了三難問題:保持數據私密,結果可驗證,網絡真正安全。
標記了我的朋友們,他們重塑了敘事並提升了對話。 > @HouseofChimera > @belizardd > @SherifDefi > @0xCheeezzyyyy > @Mars_DeFi > @90s_DeFi > @nlbkaifine > @Nick_Researcher > @YashasEdu > @thelearningpill > @cryptorinweb3 > @satyaXBT > @kenodnb > @Tanaka_L2 > @TimHaldorsson > @satyaXBT > @Haylesdefi > @Hercules_Defi > @DeRonin_ > @0xAndrewMoh > @0xDefiLeo > @Defi_Warhol > @CryptMoose_ > @TheDeFiPlug > @arndxt_xo > @CryptoShiro_ > @the_smart_ape
— 免責聲明
查看原文
4,074
35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